近日,我学习了社会学博士吴心越对于某县级市养老院田野调查的报告1,感触颇深。报告中她提到老年人在养老院接受“牢笼”般的照护,不约而同地用“度死日”来形容他们在养老院的生活。吴心越博士躬身一线的调研将部分老年人的生存现状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使我开始认真思考智慧医养的终极意义。
过往的科研工作,我致力于养老政策解读、社会宏观层面的观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跟进,但这所有的努力最终目的其实是服务于老人,让老人晚年生活更健康、更有尊严。因此,我们的研究需要结合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和老年人价值观、幸福观和养老观等,让智慧医养以“老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比如,老人十分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对生命有更强烈的渴望。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心率,定位老年人位置,帮助老人及其子女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防止老年人走失。该类产品设计时需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做到操作简单、测量精准可信。
再如,老人有渴望陪伴、与社会接轨的心理需求。子女无法陪在身边时,老年机器人的出现可以与老人聊天解闷,也可以定时提醒老年人吃药,这类产品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对老年人方言的语音识别。而在与社会接轨方面,智能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通讯、购物和出行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智能手机适老化改在势在必行。智能手机适老化改造要具备用户思维,以老年用户的生理特征为出发点,以老人的试用及用后评价为改造方向,最终目的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涵盖家庭服务、紧急求助、医疗保健和安全监控等的“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已在部分社区试行推广。但是关于老年人精神慰藉、情感关怀等深层次需求的学术研究仍然较少,城乡养老智能应用差距较大,智慧养老产品还存在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我们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服务供给中应该更加用心地去体会老年人的真实需求。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我常在想,我们今天安稳富足的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先烈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争取而来的,也是勤劳勇敢的上一辈人脚踏实地奋斗出来的。曾经,我们的长辈在年轻的时候为国家、为子女奉献了青春岁月。如今,我们一定要为他们的幸福晚年做出努力,致力于科技创新和凝聚人文关怀,让“养老”变“享老”。
1 https://v.qq.com/x/cover/ldesreebccvryyz/q0965430sp5.html?ptag=qqbrowser
主 编 藏润强
2021年7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