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 > 动态研究  > 近期热点

会议集锦 | 健康中国与老龄社会

  • 期号:2022-01 总97期

12月7日下午,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健康中国与老龄社会”专题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国恩主讲,并主要由以下专家就会议主题展开研讨。

一、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健康中国与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公众参与为基础

一是详实的数据对于公共政策可能会产生影响,比如“延迟退休”,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由于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数量在递减,劳动力存在短缺情况,如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一方面老年人可以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与价值,还可延长自身的健康寿命;另一方面,可以弥补青年劳动力用工的不足,同时减少了退休金开销。

二是双碳目标和健康中国两大国家战略要相互结合。当前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缺少社会与公众的参与,但公众只有在了解双碳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参与,进而追求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现在已有一些机构提出要做一个碳中和的公司,这样的宣传方式会促使消费者消费心理的转变,使其在面对同类商品时会倾向选择低碳产品。因此各行各业都应进行双碳的科普宣传,比如大力宣传医疗系统的分级就诊对于减少碳排放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公众教育如果做得好,其将会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强大推动力。

二、梁春晓(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社会转型期下应转变过往思路,以新视角看待老年人口的就业与教育需求

首先,关于老年人的工作问题。当下很多政策仍在延续原有思路来制定,这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关于退休,如果仅在退休时间上做文章,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退休制度开始于工业时代,其创设是建立在年轻社会的基础上,而现在是老龄或高龄社会,并且正在进入数字、信息时代,是处于时代的变迁阶段,退休制度等已失去存在的基础。所以,很多诸如退休制度等政策的规划制定可能需要重新的思考和设计。再如工作方式,随着科技与年轻人观念的革新,自由职业、移动办公等方式兴起,这或预示着未来工作方式的转变方向,可能为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其次,关于老年大学的筹办。国家对于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视体现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心,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把老年人固定在某一场所学习,或许会存在问题。这一问题是由延续过往关于老龄化的解决思路而造成的,即在并不算高的老年人口比例和并不算长的人均预期寿命背景下,对老年人做个别人群特殊处理。但当前我国面临着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比例,所以不能够再把老年人口作为数量不大的个别群体来对待,当前需要整个社会的大转型。与其办老年大学,不如倡导终身教育,使所有大学向全年龄人群开放,这或许才是应对老龄或高龄时代的应有做法。

三、马旗戟(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国家广告研究院研究员;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新形势下的老龄社会建设与研究更需在相关数据支撑下进行新思考新探索

其一,新形势下的老龄问题研究更需要详实数据支撑,如老年人与医疗费用支出的关系。

其二,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更为广泛的公众教育。包括媒体在内,很多人对于双碳相关知识存在误读。

其三,如何理解新形势下的老龄社会建设。过去20年间,几乎所有的人口学家或老龄工作学家都接受了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观点,但这个观点在新形势、新时期下应有所改变或有所调整。因为这些观点是在中国经济虽然增长减缓,但整体经济和社会势头上行背景下提出的。然而从去年开始,疫情所导致的整个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的变化,意味着未来老龄化建设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在疫情影响下,现阶段社会、国家、企业的投资能力有所下降,对于老龄相关领域的发展是重大的环境变化。在老年人口再就业方面,中国有2.6亿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即便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希望恢复就业,也会有多达2000多万人。如果老年人就业成为重要的推动方向之一,那么如何面对每年上千万的新增就业难题或值得更多的思考。

四、李佳(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老龄社会30人论坛适老化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经营报》专栏作家):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工作方式或需重新审视

“延迟退休”或退休后继续工作的关键,在于工作时人是享受工作乐趣还是承受工作压力。退休制度和养老金的关系尚未打破,如果追求一种理想状态,是否需考虑新的工作或退休方式,比如人生多阶段工作方式等,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健康状况、工作意愿去从事相应的工作。目前为止,我们所谈的“延迟退休”往往只是继续维持既有的工作岗位,在如何引导退休人员更好的参与社会方面仍存在不足。

五、龚炳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六所研究员、教授级高工):健康中国知识普及方式的建议

健康中国是一个伟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扯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康的环境,也要发展健康的产业。开展科普教育、培养人才需充分利用现有研究资源,可编写健康中国科普小册子提供给政府、企业、家庭、老年人等。建立健康中国相关内容网站,介绍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健康事业,如何应对老年社会的有效政策及措施,供民众查询、学习。

六、田兰宁(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思德库养老信息化研究院院长):研究人口老龄化需更多临床数据支持

研究老龄问题时使用了大量的人口数据,临床数据较少。但临床数据更能够说明老年人群真正的负担出现在哪里,包括经济方面、医疗方面和照护方面,以及健康指标和幸福指标等。

七、王瑛(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理事长;公益咨询机构元工作室创始人;阿拉善SEE劲草同行项目资深导师):推动观念变迁、推广缓和医疗、关注生命质量

一是老龄社会需要推动观念的变迁。观念的变迁对于全社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让年轻人从三、四十岁时就开始关心自己的生命质量和生命状态,原因在于老后的生命质量和状态往往是由人在年轻时决定的。人生中重要的一点在于选择权,如不提早关注生命质量和状态,达到一定年龄后将失去选择权。比如部分退休男性停止工作后陷入迷茫,甚至玩乐都无法做到,生命质量、生命状态更无从谈起。深入思考与探索如何运用各种方式去推动观念的变迁,或许能够全方位解决老龄社会的问题。

二是缓和医疗、生前预嘱需要国家和社会更广泛的支持。已有详尽数据显示,临终阶段的医疗费用是较高且相对浪费的。缓和医疗、生前遗嘱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并且无论对健康中国还是双碳目标都有积极作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基础知识普及的阶段。将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双碳战略相结合后,每个个体都被包含在内,由此就能够促进公众的参与。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需要面对临终阶段给自身与家庭带来的困境,因此国家和社会应给予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八、曾红颖(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采取治理思维而非管理思维

转变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比如消费领域中,有研究表明,老年群体消费是社会平均消费的1.15倍,但在现实中却感受不到,原因在于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老年人消费的意愿较弱。因此,需要新的理念去转变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城市是政策的抓手,健康城市建设对推动健康中国和双碳目标战略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健康城市理念应带来城市等级、结构上的变化,或融入全新的城市设计与升级。

积极应对老龄化最本质的方式,应该是包括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在内的文化建设。首先是老年群体的问题,重点在于关注如何养老等一系列的问题;其次是老龄社会的问题,老龄化社会会引起经济结构变化、资源重新配置,带来包括创新能力和意愿等在内的诸多问题;最后,是生命教育的问题,高龄是生命的历程,是人类进步的体现,坦然接受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景,本质是如何对待生命、如何过好一生的问题,对此,社会应不断调整、完善,去解决面临的种种挑战。但无论如何调整,应采取治理的模式,而非管理的模式,更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并且模式设计要体现在整体结构中,而不是在政策导向上。

九、卞学忠(北京市东城区耆乐融长者关爱中心创始人、主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加强老龄化国情教育

现在全社会高估了高龄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高估更多来自于传统社会对于老年人的负面刻板印象,包括衰老、体弱、无价值等。

消除刻板印象,一方面需要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使社会能够认识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特别是老年男性,退休综合症中男性患者的数量往往大于女性,如何促进老年男性的社会参与需深入思考。另一方面,需倡导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丰富国情教育形式和内容,目前,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渠道和面向的人群较狭窄,手段和方式相对单调、枯燥,主要针对的是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干部等,尚未扩展到全社会、全人群。

与双碳目标国家战略相结合。以往更多的是将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结合,如今融入双碳目标国家战略来综合考虑是必要的。其中,分级诊疗和预防医疗尤为关键。多数老年人到医院仅仅是开药、拿药,分级诊疗可避免需要开药、拿药或基础治疗的老年人前往大医院就诊,同时减少了资源浪费与碳排放。如果能够在社区中设立老年人健康互助小组等机构,使老年人能够就近诊疗,这不仅将能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还将有利于慢性病的管理。

资料来源:

据2021年12月13日发表在老龄与未来公众号上的《观点聚焦 | 健康中国与老龄社会》缩写整理。


(责任编辑:苑心怡)

Copyright © 2021 RESEARCH INSTITUTE OF SMART SENIOR CARE.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1587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