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加坡是亚太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全球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老龄化规模不断增大、程度加深。202年,新加坡65岁及以上人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达15.2%,2030年预计将达22.1%。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新加坡持续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了以中央公积金养老金制度为主要支柱、其他辅助养老金制度为补充支柱的多支柱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养老服务逐渐受到重视。
一、老年需求赋能
“老年需求赋能”是指由于社会中老年人需求增多,主动或被动引起、激发相关活动的过程。这些活动是针对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的众多行为或事项。
老年需求激发政府行动、驱动多方参与
新加坡的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和家庭小型化等特征日益明显。其家庭规模缩小,已婚无子女和单身家庭比例上升,依靠亲属是新加坡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状态。围绕着老年人群体而产生的社会不适应和生活困难升级为社会问题,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自我照顾难以实现,意味着适老化改造和长期护理成为现实需要;老年人社会地位变化和心理落差需要观念引导或心理疏导。
在新加坡长期尊崇的儒家文化、伦理价值等文化惯导下,“老年需求”的满足需要全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努力,由此驱动政府为回应老年问题进行规划和行动。构造老年友好社会逐渐成为新加坡全体共识,企业、志愿团体或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和家庭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老年友好社区建设。
新加坡政府在养老服务领域起主导作用。
政府在养老立法方面具有积极能动性
新加坡于1995年颁行《赡养父母法》,规定子女具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政府通过《老人院法令》监管养老机构运作,为支持社会募捐制定捐赠法案,还于2019年和2020年制定了《终身护保及长期护理保险法案》和《医疗保健服务法案》。
政府基于全局层面形成养老行动规划
1983年出台“国民健康计划”,2000年启动“老年服务蓝图计划”2015年推出“幸福老龄化行动计划”,2017年推出“健康生活总体规划”。
政府充分发挥监管反馈作用
2011年颁布《预先护理计划道德规范指南》及相关手册,呼吁家庭关注老年人健康护理。2014—2015年,集中颁布《疗养院服务标准》《社会照护中心服务指南》和《居家养老服务指南》,成立老龄产业标准委员会以指导和评估养老服务质量。
政府采取家长式执政
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大部分由财政负担,政府对养老服务的供给和运行提供津贴和补助;政府鼓励家庭共同购买组屋、提倡健康老年人就业,给予同居住购房优惠、就近居住购房优惠、乐龄就业补贴或其他优待;为老年人提供普惠性或限制性资金补助,包括日常活动协助、行动协助、看护援助等。尤其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护理或医疗保健补助,甚至让低收入老年人免费享受部分服务。
在新加坡政府积极有效的政策干预和老年需求的推动下,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管理机构设置层面,新加坡将公共养老和医疗统一划归于公积金局,成立专门的新加坡综合护理局以处理养老护理服务的规划、申请等事项。在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层面,新加坡政府强调家庭应承担主要的养老服务供给责任,倡导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服务。具体来讲,众多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通过公建民营的形式来提供。政府鼓励社区开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提倡养老服务供给的私营化和差别化,鼓励市场实行有竞争的机构养老。
长期以来,新加坡形成了由养老需求赋能下的传统养老服务体系,在养老服务形式、内容上发生了细节性变化。综合众多学者的分析后发现,新加坡基本上形成了基于私人提供、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服务模式。
老年需求赋能下的养老服务内容
一般情况下,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都统一于养老服务。新加坡传统养老服务可概括为3类,主要包括:针对普通老年人的照护服务及老年友好社区建设、针对失智人员的护理服务及失智友好社区建设、针对护理人员的补贴与培训。
长期照护服务及老年友好社区建设
大多数老年人在年老后都会经历失能或半失能,新加坡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中都为其提供护理服务,服务由个人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或自费,政府给予补贴。
新加坡关注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专门建立了适老化改造的老年公寓及社区,如海军部村庄、绿洲平台等社区中心。大多数养老社区都是集社区公园、农场、医疗中心和社区广场为一体的“一站式”生活便利养老综合体,内设幼儿园、购物商场、休闲、餐饮等。老年友好社区一般为那些中低收入老年人设立,具有资格限制且实行申请制。
此外,新加坡社区设有社区养老院、乐龄服务中心、紧急救助中心等内嵌机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蕴。一般社区养老的基层管理机制由3类主体构成,由公民代表构成的居民委员会、第三方公民咨询委员会、选区市政部门共同负责社区养老服务的实施和治理。
失智人员的失智护理服务及友好社区建设
新加坡构建了失智患者友好社区,致力于创造一种包容、支持和参与式的友好环境并建立失智照护支持网络。除了常见的护理服务及机构支持,失智友好社区主要针对失智患者设立以下项目:
社区伙伴及社区友善站
社区伙伴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与辅导、护理培训等。社区友善站内设资源中心和安全往返点。前者为个人或护理人员提供教育及咨询服务,后者保证迷路失智患者的安全并帮助其回家。
照护者支持网络
为护理人员提供支持,涉及自我照顾、同伴支持网络及鼓励性环境
信息技术
建立患者数据库及其他应用程序。四是基础设施及服务支持。提供对失智患者友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缓坡、护栏等。设立社区外展团队,推广护理服务和心理健康等咨询服务。
老年需求激发政府行动、驱动多方参与
除提倡老年人自我负责,新加坡还强调那些有失能半失能老人或失智患者的家庭成员,主动学习照料、护理等专业知识。每年为参加培训课程的护理人员提供看护者培训津贴、家庭护理补助金和外国家政人员税收优惠。
按照心理健康陪护、失智照护、中风陪护、疾病陪护等不同情况和日常行为活动标准给予相应指导培训,提供指南及免费课程。同时强调陪护者也需爱护照顾自身,建立照护人员社群并为照护人员营造尊重友好的社会环境。
二、数字赋能
“数字赋能”是指通过数字技术来提升被赋予主体处理事项的能力,将行动主体层面和客体指向层面包括在内。
数字化技术强化治理能力
在养老服务体系中,行动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及其他养老服务提供者,作用主体是老年人。
一方面,信息联通和技术嵌入后,新加坡政府治理能力进一步集中和强化,其电子政务、部门网站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智能化、便捷化和一体化。新加坡借助数字技术完成了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物联网等基础数字系统建设,数字治理能力极大增强,政府对养老服务的管理和监督能力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催生了养老服务新形态,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老年人护理模式正在向以家庭为中心的非正式护理模式转变。信息技术改变了老年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及日常生活,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慧养老及人工智能养老正是数字赋能养老产业的结果,是顺应老年人需求而产生的新型养老服务。在智能技术大量运用于新加坡居家老年护理的情况下,新的护理文化正在生成,但仍存在新旧文化间的冲突。
人工智能确实使养老服务产生巨大变革,不仅使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照料服务、提高身体机能甚至获得行动能力,还优化了养老服务提供方的护理效率。
数字赋能下的养老服务内容
智能家居的适老化运用
新加坡注重开发老年监测系统,进行适老化改造后的老年家庭,常配备运动传感器、紧急呼叫按钮和进出传感设备,相关信息可同步至老年护理机构并进行远程监测。其中,较为典型的项目是2015年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推出的“非打扰智能传感器”,传感器可根据老年人的运动、噪声等,即时获取信息并将数据发送至手机和网站。除智能传感器外,常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老年智能家居及床边设备都较为齐全。此外,社区和楼道装有监控,以辅助社区护理员及时处理老年人不慎摔倒等意外事件。
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密切关注
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为缩小数字鸿沟,新加坡于2005年设立“公民联络中心”,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政府网上服务指引。之后,政府成立专门的数字办公室来负责新加坡数字教育培训,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指导并使其融入数字社会。同时,新加坡图书馆为老年人无偿开展数字素养服务活动并提供指导,注重多方合作以推进公众数字素养教育。
此外,新加坡特别针对失智人群创建数字化社区应用程序,以便对失智患者进行及时援助、监管和反馈。重视数字化技术在医养结合中的运用,医疗和护理系统的充分衔接使得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康复机器等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就地养老”中得到极大应用。
三、综合性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在老年需求和数字化赋能后,新加坡基本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居家为主、机构为辅的政府主导型养老服务体系。新加坡养老服务始终坚持“积极老龄化”目标。新加坡称呼老年人为“乐龄人士”,提出“幸福老龄化行动计划”,在《智慧国战略》中指出要始终“以人为中心”。在老年人需求改变和数字技术发展的情况下,“积极老龄化”作为赋能目标影响着整个赋能过程。
如前所述,老年人需求变化推动政府行动,全体社会也接收到这一信号,推动数字化技术进入养老市场。政府通过政策实施和政治活动,塑造了一种老年友好和“积极老龄化”的环境氛围。在本地文化的价值引导下,养老服务得以多方位供给。
同时,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政府治理能力,也使服务提供者直接或间接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数字技术结合老年需求后,形成了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养老服务工具。
总体而言,新加坡的养老服务体系确实体现了以老年需求为导向、数字技术驱动创新的特点,但养老服务质量不均、老年人的技术冷漠态度、老年人数字鸿沟、智能技术适老化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老年需求驱动与数字驱动的观念尚未得到有效结合。这种仅表面结合、实质上单项驱动的模式,也是新加坡养老服务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责编评论: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新加坡的案例强调了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倡导建立以能促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格局,使政府职能向能促型政府方向转变,同时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定位,发挥托底保障作用,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养老服务。我们可以学习新加坡“以老年人为中心”的观念,在数字化时代下建立老年友好社区,加强立法和顶层统筹,引导各主体形成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氛围,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和技术鸿沟问题,推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将老年需求赋能与数字技术赋能相结合,建议政府重视数字型政府治理和数字化技术在养老产品中的研发,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促进养老服务供需匹配和服务质量的改善。
资料来源:
根据爱普雷德智慧养老微信公众号2024年02月26日发布的《新加坡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和经验借鉴》缩写整理而成。
(本文责任编辑:吴超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