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也步入老年慢性病的高负担期。
国内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根据中国死因监测数据表明,慢性病占中国老年人群死因的91.2%,其中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是造成60岁以上老年人群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现如今,老年人对慢病管理需求十分迫切。
在慢病管理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下,中医在其中价值也越来越被认可。“治未病”“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整个观念”等中医思想与慢病管理理念不谋而合,中医在慢病管理领域大有可为。
这其中,医院是慢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渠道,在中医实现标准化慢病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馆是中医发展的主力军,在慢病管理方面能发挥专业优势;零售药店能直接触达慢病患者,是实现慢病管理重要“院外”场所,因此,医院、中医馆、零售药店是中医发展慢病管理的三大重要主体。
但整体而言,中医慢病管理的发展尚未成体系,特别是在市场化方面,同质化服务严重,盈利模式不清晰,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对中医挖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慢病管理中的价值,没有做好精细化的管理,未能形成中医品牌特色。
一、中国老人慢病管理需求巨大,中医的价值和潜力值得关注
1.慢病管理是多数老年人的刚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或慢病,它不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一般发病人群以老年人多见。
相对于危急重症,慢性病在短期内并不会对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慢性病并发症多,患病时间久了会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产生不可逆损伤,致残致死率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为了预防和延缓并发症,降低慢性病致残、致死率,慢病管理必不可少。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7月的数据显示,我国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十四五”时期,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超过3亿。由此可见,中国老人慢病管理现实需求巨大,且未来将继续扩大。
2.慢病管理理念与“治未病”的中医思想不谋而合
慢性病是终生性疾病,一朝诊断、终生治疗。早期预防,延缓进展,减少并发症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思路,而这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痺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相类似。
慢病管理不是朝夕之事,除常规医学治疗外,非药物干预和生活习惯的重塑也尤为重要。而中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取类比象,它是最容易变成慢病病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医是最适合做慢病管理的医学技术模式。
3.中医应用于慢病管理的政策加持
在中医药的发展大势下,面对艰巨的慢病防治任务,社会各界都看到中医药在慢病的价值,政府也始终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将中医药纳入“大健康”战略之中。
2016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办法》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提供全人群生命全周期的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务。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建议要发挥中医药慢病防治优势,鼓励中药类保健品研制开发。
202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举办的《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发布会召开。该《指南》为我国首部基层糖尿病中医防治管理指南,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加入中医评估特色,提倡非药物疗法,重视解决常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二、分场景剖析,中医慢病管理实践案例
1.医院:医院端是慢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渠道
从慢病起始的诊断到治疗都离不开医院的参与,医院在慢病管理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对于老年慢病患者而言,他们免疫力低,基础疾病多,抗病能力差,在慢病管理过程中更是需要医生的参与和指导。
在疾病诊疗、疾病科普、健康档案制定、病情动态追踪、膳食运动引导上,医生可以为老年病患提供多方面的专业化服务,以延缓疾病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作为慢病管理的重要一环,医院必然要承担慢病管理的主要职责,探索出合理高效的运行模式。
现不少医院对慢病管理越发重视,设立了专门的慢病管理中心,通过临床医师、慢病管理中心医师、个案管理师“三师共管”的形式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个性化的服务。并且为了方便患者就医,众多医院也不断完善相关医疗体系的建设,通过搭建慢病管理系统,借助“互联网+”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2.中医馆:慢性病管理将是未来中医馆重点经营业务
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中医馆71583家,其中中医类门诊部3840家、中医类诊所67743家。中医馆总数较2020年增加4753家。中医馆大量涌入繁荣市场的同时也带来激烈的竞争,而名中医的短缺、中医馆前期建设的投入、中药饮片的价格限制等都成为中医馆的盈利难题。
作为中医发展的主力军,中医馆在中医慢病管理方面自然也是先行者,而在慢病时代,慢病管理将会是传统中医馆破茧成蝶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其带来第二增长曲线。
3.零售药店:慢病管理业务从引流到布局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零售药店月均进店并且有购买至少一次商品的顾客下降到4.08亿人,比2019年减少8%,客流连年持续下滑。
面对门店客流逐年下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零售药店涉足慢病健康管理,通过免费开展四高检测,不仅能为药店引流,挖掘潜在客户,提升药品销售量,还能增加顾客对药店的信任度,增强客户黏性。
因此,不少零售药店重视加强对药店药师、店员的慢病知识教育,设立慢病管理专员,提升药店的慢病产品服务能力,同时也开展慢病促销日等活动。
零售药店能直接触达老年患者,决定着最终的慢病管理效果,是慢病管理的重要“院外”场景。
三、同质化严重,盈利难题待解决,中医慢病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老年患者依从性低,生活习惯难改变
慢病管理的医疗模式想要由“有病医病”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未病先防”的主动状态,离不开患者的参与。
虽然医生或者专业的慢病管理专员可以针对患者病情,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但慢病管理主要是“自我管理”,只有患者积极地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讲究自然界与人体本身的统一对立,中医慢病管理蕴含了因时、因地、因人的理念,会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例如不同的四时节气,采取的治疗方案会有不同。
但是改变老年长达几十年养成的饮食习惯、居住的生活环境十分困难,这也导致其慢病自我管理效果较差。由于慢病具有不及时致死的特点,平日里不会威胁到生命,故很多老年人易产生倦怠和忽视心理,依从性低,并且由于慢病的治疗周期长,管理效果不明显,也让许多老年患者难以坚持。
2.同质化服务严重,尚未形成品牌特色
慢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系统、需要多资源协同的专业化、精细化工程,中医院在人才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丰富且充沛,可以实现多病种慢病管理的运转。但较小规模的中医诊所、中医馆、零售药店由于人才缺乏、能力有限,难以做好多病种慢病管理,并且这也不利于其形成品牌特色。
但现在市场上中医慢病管理服务泛而不全,同质化有余而专业化不足,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标准化运转系统。
在中医“内卷”的时代,想要以慢病管理作为其突破口远远不够,还要以品牌化和差异化形成突破口,方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上风。
3.盈利模式不清晰,尚未形成的成熟商业模式
目前,在盈利模式方面,部分线上慢病管理平台如医联,上线中医慢病管理模块,通过会员和咨询等服务来收费,这与平台上西医的慢病管理服务无异,并没有提现中医的特色与价值。而线下中医慢病管理,由于老年消费者的慢病管理消费意识尚未完全培养,中医馆和中药店仅依靠服务和方案很难实现盈利。
总体来看,尽管中医应用于慢病管理仍有许多挑战。但趋势是确定的,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病管理需求激增背景下,注重生活方式和养生理念的中医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也将成为健康养老领域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值得医疗类企业探索的一大方向。
资料来源:
据2022年11月3日发表在AgeLifePro公众号上的《超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中医能为慢病管理带来哪些新可能?》缩写整理。
(责任编辑:段睿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