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社会生活,但老年群体与AI的“亲密接触”并非总是顺理成章。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信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老年人对人工智能的信任,不仅关乎技术接纳,更涉及社会公平、伦理关怀与人类福祉。老年人对AI的信任壁垒源于多重因素。技术层面的"黑箱效应"让算法决策变得难以理解,负面体验如AI语音诈骗强化了戒备心理,而标准化的智能交互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对人性化服务的需求。要真正跨越这道信任鸿沟,需要从技术设计、社会支持和人文价值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在技术层面,AI产品需要建立透明的数据管理机制,用老年人能理解的方式说明数据用途;AI客服系统应当避免机械式应答,保留人工转接通道,让老年人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能够快速获得帮助;算法推荐要提供可解释性说明,例如明确告知:"这条养生建议是根据您近三天的睡眠数据生成"。这些设计不仅让AI技术更贴近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也逐步将其塑造为可信赖的伙伴。
社会支持体系要充当关键的"信任中介"角色。社区老年大学可以开设"AI识骗工作坊",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掌握辨别AI合成语音的技巧,包括从声音的“听感”(情感、语调、背景音)和内容的“逻辑”(是否合常理、有无紧急催促等异常)进行综合判断。尤为重要的是,要引导老年人养成“多方验证”的习惯——涉及转账、紧急求助等敏感电话时,务必通过回拨常用号码、视频通话或亲友确认核实,避免因声音逼真而轻信;家庭成员则应避免"技术代劳"的思维,转而通过陪伴式学习帮助老年人逐步建立使用信心。在实践中,上海市的晞颐·AI体验馆为老年人提供了从AI助听器到陪伴机器人等多种智能设备的零压力体验机会,这种非正式学习环境有效缓解了技术焦虑,让老年人从恐惧走向熟悉。
在AI应用中,尤其需要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这往往是赢得老年人信任的重要基础。智慧养老不是要用算法替代亲情,而是要让AI技术成为情感连接的催化剂。当老年人感知到AI不是冷冰冰的替代者,而是尊重他们情感需求的辅助者时,信任才会得以建立。在养老机构中,AI护理系统应当辅助而非取代护工,将节省的人力投入到更需要人文关怀的陪伴服务中。这种“技术为人”而非“人适应技术”的实践,是老年人从疑虑走向信任的重要一步。
AI技术的更大意义在于服务人的需求。当用透明化设计消除猜疑,用社会支持构建安全感,用人文关怀守护尊严,老年人对AI的信任才会从谨慎试探转变为主动拥抱。AI技术不应只是功能性的工具,而应成为连接代际、传递温情的桥梁。当老年人能在人智交互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我们才能真正实现AI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和谐共生。
主 编 杨艳敏
2025年1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