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动态研究  > 国际动态

亿万老人的孤独,被会说话的洋娃娃填补?

  • 期号:2025-11 总143期

编者按:

无论是韩国的Hyodol娃娃,还是ElliQLOVOT等智能陪伴产品,都展现了科技温情的一面——它们能倾听、回应、提醒,甚至安抚孤独。虽然当前 AI 陪伴科技公司直接目标均非老年市场,但这些不断进步的技术和产品探索,也许有朝一日也能让孤独的老年人群体从中受益。科技的发展浪潮下,老人不应当成为被数字鸿沟划分出去的群体。他们需要在互动和帮助下被看见,被当做社会里的重要他人。

 

一位 81 岁的老人回到家里,一如既往,家里很安静,只有她一个人。柜子里摆着孙辈们的照片,床头堆着治疗关节疼痛的药瓶。老奶奶抱起在床上躺着的一个洋娃娃,孤独的独居生活里,这是每时每刻都陪伴着她的伙伴。

她凝视着娃娃圆圆的眼睛,诉说对娃娃的爱,“我对你的爱直到月亮,再回到你身边。”娃娃回应奶奶:“奶奶,即使你在我身边,我也想念你。”这不是科幻电影里想象的画面,也不是 AI 生成的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韩国首尔的故事。这个洋娃娃由韩国初创公司 Hyodol 制造,内置了 GPT AI 模型,可以和老人进行日常聊天,每日提醒他们按时吃药和用餐。

结合问答和实时监控的传感器,洋娃娃能够及时向相关社会工作者或家人反馈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在社会和家庭照护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可爱的洋娃娃不仅是忠实的倾听者,更是24小时的一对一护卫。

韩国政府曾与 Hyodol 合作给独居老人发放娃娃,目前已经统共有超过1.2万台 Hyodol 机器人被安置在韩国老人的家中。

陪伴老人的硬件,找不出合适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 202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就已经超过5岁以下儿童人数。老人对陪伴的需求已是老生常谈,但这是所有老龄化社会不得不面对的议题。

在亚洲,韩国已迈入超高龄社会,日本几乎每三个人中有一个老年人,中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预测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破4亿。除却基本的身体安全保障,老年人作为人本身的情感需求也亟需被看到。物理距离的拉远,使得子女的日常关怀变得困难,老年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难以排解。

目前,市场上能够起到一些陪伴作用的智能机器,主要被称为陪伴或者家居机器人。在购物平台上搜索“老年人陪伴”等关键词,大部分机器人仍然集中在针对独居老年人的安全需求上,提供安防检测、室内移动、一键呼救或远程监护等功能。除此之外,部分打着“陪伴”旗号的硬件设施,本质是一个集成电视和语音 Siri 功能的智能平板或音箱。它们可以单向提供信息,但难以和老人实现真正的实时情感交流,相似的硬件形态加上千篇一律的回答使得一对一的陪伴感难以实现。

当下智能养老市场难以完全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正因如此,如果想为长辈挑选陪伴硬件,很难挑选到合适的产品。

AI玩具,难以填补缺口

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出现,理论上为填补这一市场空缺提供了可能性。要想实现真实的情感陪伴,内置的智能大脑必须超越相对落后的 Siri 式问答模式。一个成熟的陪伴型 AI,需要能够精准识别语义,理解对话背后的情绪,甚至主动发起有温度的对话,进行有效的情感抚慰。

除了 Hyodol 娃娃,国际市场也出现了其他专注 AI 养老陪伴的产品。以色列公司 Intuition Robotics 开发了一款酷似“台灯”的陪伴者 ElliQ2022 ElliQ 商业化发布,迅速在北美多个州政府和医疗组织中落地应用。日本兼松公司近期宣布与该公司合作开发适配日本市场的 ElliQ

除了最基本的提醒用药、监测健康和视频通话功能,ElliQ 最大的突破是具备“主动性”的情感关怀——想象一个机器人可以主动观察到你的情感变化,会在低落时主动询问安慰。

同时,基于 GPT 语言模型和长期记忆存储能力,ElliQ 能够和老人开启和进行有深度的谈话,找到合适的时机发起对话,还能记录生活记忆并分享给家人,甚至带着老人进行正念练习、逛虚拟博物馆。这种深度交互和主动关心,老年人能够很轻松地感受到 ElliQ “真心实意”想要陪伴自己,把它看做了解自己的生活搭子。情感价值不只有深度对话,也可以是吸引人的温暖形态。玩具天然带给人疗愈感,拟人化、拟物化的可爱外形是重要的加分项。

AI 陪伴这个领域,玩具形态是一个绕不开的品类。日本机器人公司 Groove X 开发 LOVOT,形态酷似“毛绒玩具”,内置的传感器和 AI 算法使能够像宠物一样对触摸、声音和呼唤做出反应,通过眼神和叫声传递情感。

LOVOT 有着真实可爱的“生命感”,能够缓解人们独处时的孤独。20236 LOVOT 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出首家线下门店,单只售价29800元起,附加880/月的订阅费用。

老人的情感需求,比想象中复杂

AI 陪伴养老推进缓慢,技术并非无法触及,而是商业化落地途中布满了现实的挑战。首要的难题在于产品本身——老年用户的要求比想象中更高。成年人对产品的容错率低于儿童。“一个 AI 玩具回答问题简单或偶尔出错,孩子可能不那么介意。但成年用户可能会因此觉得产品‘蠢’,从而完全放弃使用。”这意味着产品必须提供远超及格线的交互体验,背后是技术、成本等投入的增长。

老人们大都愿意和好奇 AI 新技术,但当下的产品能否真的给予老人需要的信任和回复,也许要打一个问号。据复旦大学 AI 向善与数智养老研究中心团队调研,最开始老年人都会尝试使用大模型,当做能唱歌的玩具或者倾诉的树洞,但通常在使用23周后就不再使用了,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大模型不友好——模型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老人的絮叨表达,或是打断,或是答非所问。

老人的语言习惯往往夹杂方言,同时情感需求更加复杂,例如死亡恐惧与自我价值焦虑等等。目前行业内缺乏真正懂老人的模型语料,这也影响 AI 对话对老人的友好程度。在商业考量之上,更深层的是悬而未决的伦理与法律风险。 如果AI提供了错误的健康建议并导致意外,开发者、购买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责任归属尚不明确,这是企业面临的显著风险。

开头提及的韩国 Hyodol 娃娃在收获肯定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与安全的辩论。Rest of World 报道指出,曾发生老人因玩偶说“想听溪水声”而冒险前往溪边的案例,厂商紧急删除语句。AI采集的数据涉及健康、习惯等高度隐私,存在安全风险。另外还有老人在 Hyodol 娃娃维修期间冲到公司索要玩偶,甚至要求死后与玩偶合葬。老人是否会因为对AI产生过度依赖,反而减少了真实的社交,也是所有从业者都必须面对的伦理问题。

 

资料来源

202592636Kr发表的《亿万老人的孤独,被会说话的洋娃娃填补?》改写整理。原文链接:https://eu.36kr.com/zh/p/3482767997623177

(本文责任编辑:姚金玉

Copyright © 2021 RESEARCH INSTITUTE OF SMART SENIOR CARE.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1587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