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kui Cui1, Yinqiu Zhao2, Ruifeng Qie3
(1. 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Universiti Malaya, Kuala Lumpur, Malaysia
2.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Institute of Brain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The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3.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编者按:
在数字化和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灰色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突破以往多从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等视角研究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局限,聚焦家庭关系中的代际支持,深入探讨其对老年人数字媒体使用的影响,填补了家庭关系视角在该领域研究的相对空白。代际支持是改善老年人数字融入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代际团结和冲突框架为指导,深入剖析了中国家庭背景下代际支持的异质性,为理解代际关系与数字媒体行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视角,进一步拓展和验证了代际关系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应用,为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步加剧,使得老年人在数字接入和使用方面面临的差距愈发明显,即“灰色数字鸿沟(gray digital divide)”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数字技术依赖加深,使得老年人在获取数字服务和资源时面临不平等与排斥。就全球情况来看,美国虽有超 75%的老年人接入了互联网,但真正积极参与各类媒体平台的仅约45%;在欧洲,65-74岁人群里,仅有四分之一的人具备基本数字技能;而在中国,截至2023年,老年网民中积极参与线上活动的比例仅为14.3%。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尽管全球在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方面付出了努力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数字平台的接入和主动使用方面,老年人仍然面临着较大障碍。
过往研究从多个角度对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涵盖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数字技能等方面。然而,从家庭关系视角,特别是代际支持这一关键家庭功能维度的研究相对匮乏。代际支持有助于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即数字技术更为娴熟的年轻一代为老年家庭成员提供指导和帮助。但实际上,家庭关系复杂多样,从团结到冲突存在多种状态,这些差异会导致代际支持的不同,进而影响老年人在克服数字鸿沟时所获得的帮助。并且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老龄化和家庭关系,对以孝道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根基的东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动态研究较少。本研究在代际团结和冲突框架的指导下,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LPA)方法,利用大规模全国纵向数据,对老年人群体及其代际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突破了同质化的观点,揭示了他们的多样特征,有助于为促进老年人数字参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策略。
在代际关系研究中,代际团结和冲突是分析家庭关系动态变化的重要框架。代际团结强调不同代际间的联系与支持,包括情感、经济和工具性支持等多种形式,这些支持有助于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功能。代际冲突则突出了家庭关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影响家庭互动。现有研究对中国家庭代际关系进行了分类,如“紧密型”“亲密但疏远型”“分离型”,这些分类与老年人的生活各方面密切相关,但在数字通信背景下的讨论相对有限。在数字媒体成为代际联系重要工具的当下,不同类型代际关系与数字媒体使用模式之间的关联仍有待深入探究。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老年人带来了诸多挑战。老年人在使用数字媒体时面临使用频率低、目的有限、持续性差等问题,限制了他们对数字技术的有效利用,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环境,错失数字时代的诸多益处。虽然众多研究表明代际支持有助于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包括工具性支持(如设备设置、问题解决)、情感支持(增强信心、鼓励学习)和经济支持(购买设备、支付网络费用),但在代际支持过程中也存在冲突,如老年人因担心打扰子女而不愿求助,子女讲解技术过快导致老年人难以跟上等。此外,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影响代际支持在老年人数字媒体使用中的作用。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中国纵向老龄化社会调查(CLASS)。该调查在中国大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具有全国代表性且为两年一次的纵向调查。由于2014年基线调查未涉及数字媒体使用信息,2016年调查中老年人数字媒体使用率过低(不足10%),本研究仅采用2018年(第三次)和2020年(第四次)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样本包含 8703 名中国老年人。
研究从经济、情感和工具性支持三个方面测量代际支持。经济支持通过询问老年人过去12个月内子女给予的金钱、食物或礼物总价值来衡量;情感支持依据子女对老年人的关心频率进行测量;工具性支持则通过子女过去12个月帮助老年人做家务的频率来衡量。对于数字媒体使用,从使用频率、持续性、使用目的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同时,本研究还考虑了老年人及其成年子女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变量,如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地区、收入等。
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之后运用潜在剖面分析(LPA)来探索代际支持的潜在类型。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信息准则(AIC、BIC、A - BIC)、熵值、似然比检验(LMR - LRT、BLRT)以及模型的可解释性,最终确定五剖面模型为最佳模型。
研究识别出五种代际支持类型:“充分支持”型占比49.8%,这类老年人获得高水平的财务、情感和工具性支持;“缺乏工具性支持”型占比31.7%,整体得分中等,情感支持高但工具性支持最低;“轻微缺乏情感支持”型占比9.0%,财务支持中等,情感支持较低但工具性支持高;“严重缺乏情感支持”型占比5.4%,情感支持最低,财务和工具性支持中等;“双重劣势”型占比4.1%,财务支持中等,情感和工具性支持均较低。
不同代际支持潜在剖面与老年人居住情况、收入、健康状况、子女情况等因素相关,并且在数字媒体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缺乏工具性支持”型的老年人数字媒体使用频率显著低于除 “严重缺乏情感支持”型外的其他类型;在数字媒体持续使用方面,“缺乏工具性支持”型和“严重缺乏情感支持”型的老年人表现较差;在使用目的数量上,“缺乏工具性支持”型显著低于“轻微缺乏情感支持”型和“充分支持”型。
本研究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深入揭示了中国老年人代际支持的不同类型及其与数字媒体使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识别出中国老年人代际支持的五种不同类型,其中“工具性”和“情感支持”最为缺乏。在“双重劣势”组中,老人数字媒体使用频率和持续性最高,表明数字媒体可充当情感替代品和陪伴工具,通过外部资源弥补工具性支持缺失。
本研究的结论丰富了对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异质性的理解,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在理论层面,研究进一步验证和扩展了代际关系的团结与冲突模型,强调了在家庭关系中考虑代际支持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实践方面,研究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策略以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数字融入程度和生活质量。
资料来源:
根据Cui等于2025年发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题目为《Who needs What Support?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digital media use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 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的文章缩写整理而成。
(本文责任编辑:郭瑞芳)